潘桂山家庭生活的幸福变迁
2022-10-17 12:56:00 来源: 黄石日报
  “党报党刊记录了时代变迁,收藏这些报纸就是在收藏历史。”16日上午,收看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直播后,家住开发区·铁山区65岁的潘桂山给记者打来电话:“你可以帮我收集好这次党代会期间的党报党刊吗?”
  自197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,爱读报的潘桂山就将收藏各级党报党刊的习惯延续下来了。
  好生活就要到来了
  潘桂山的家中有个书柜,被他视为“宝贝”。书柜中存放有十多个被分类整理好的文件盒,摞起来有半人高。文件盒内,是一张张泛黄的旧报纸。
  “党的十一大至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的各级党报,都在这里!”13日,潘桂山一脸自豪地说。
  潘桂山出生于铁山木栏村(原属大冶县)。小时候,他家庭贫寒,兄弟姊妹共有4人,回想过去的苦日子满是心酸。
  高中毕业后,潘桂山在村里担任管电员,开始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各级党报党刊。“党报传播着党的精神,最能反映时代变迁。”从那时起,潘桂山逐渐养成爱读报、爱记录、爱收藏的习惯。
  1977年,党的十一大召开。这次大会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国际、国内形势,提出了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八项任务。
  在当年的报道中,潘桂山用笔在报纸中标注了阅读、学习的重点笔记。他说,“苦日子过够了,好生活就要到来了。”
  改革春风吹到木栏村
  1981年,潘桂山经人介绍,与妻子柯凤能结婚。“当时家里穷,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,是母亲卖废纸买回几斤糖,这才办了简单的婚礼。”
  这一年也有好消息。“改革的春风吹到木栏村。”潘桂山回忆,当年下半年,木栏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他家分得了2.5亩土地。木栏村周边的大片土地被定为蔬菜基地,生产蔬菜供应铁山居民。
  潘桂山一有空,就找来党报党刊阅读,了解最新的国家政策,“那时候,我想可以换个活法。”
  1982年,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召开。这是潘桂山第一次听说“小康”这个词。“小康水平”到底是什么模样?当时的潘桂山说不清楚,可从这次会议中,他也嗅到了致富的先机。当年秋天,他将土地平整出来,全部种上蔬菜。
  “人们要生活,就得拼命工作,青年人一是学习,二是学习,三还是学习……”在这一年的一本笔记本中,潘桂山写下了这样一段话。
  潘桂山说,艰苦奋斗,才能改变命运;坚定跟党走,才能过上幸福生活。
  家庭账本的数字变化
  1982年起,潘桂山在收集党报党刊的同时,开始记录家庭的收支情况,“既可以弄清楚家庭的日常开销,还能够有计划地用好为数不多的余钱。”潘桂山说,在他的家庭账本中,“小康”有了清晰的实现路径。
  刚开始,老潘记录的条目并不多,但精确到了“分”。如:“蔬菜上市收入1.10元,上市莴笋收入2.82元。”
  随着时代的变化,潘桂山家庭账本里的数字也在变化。
  1987年,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“一个中心,两个基本点”的基本路线。这一年,潘桂山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块手表,后来陆续添置了第一台电视机、第一辆自行车、第一台缝纫机等。
  1997年,党的十五大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,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。1998年,潘桂山一家全年收入超过7万元?,家庭账本中新增了“大哥大”费用……
  类似的家庭账本,潘桂山共记录有9本,时间跨度为40年。“大到医疗、教育支出;小到购买一个馒头、一盒火柴,老潘都记得清清楚楚。”老伴柯凤能说,“我们家的生活,一年一个模样,这些账本是我们勤劳致富的见证。”
  把党的精神记在心间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”,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潘桂山的家庭账本越写越厚。
  2012年,潘桂山的家庭收入中除了工资、卖菜收入等之外,还开始有了存款利息、创业补助、幼儿园分红等,家庭年收入超过12万元。
  2013年,潘桂山花40余万元在铁山街道友爱街社区金角华府小区购买了一套110余平方米的电梯房。
  2018年,木栏社区启动征地拆迁工作,老潘签下棚改拆迁协议,拿到100余万拆迁安置款。
  从2013年起,潘桂山的家庭年收入在16万元的基础上稳中有升,年收入最多的一年,超过了36万元。
 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潘桂山家庭支出也越来越多。“以前,偶尔吃上一顿肉,要回味很久;现在,隔三岔五能下馆子……”潘桂山说,近些年,他们一家人还一起去过北京、苏州、杭州等地旅游。所到之处,到处都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。
  从贫困到小康、从小康到富裕,潘桂山既是亲历者,也是记录者。他说:“我要继续收藏报道党代会的各级党报党刊,要把党的精神记在心间。”(陈子才)
  
  • 为你推荐
  • 公益播报
  • 公益汇
  • 进社区

热点推荐

即时新闻

武汉